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北京业主的网上家园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小区业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1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上海淀的江南水乡景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9:4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淀本有淀,1948年时,经燕京大学即现北大校园,去颐和园,在向北转西处,见面积不小的芦苇塘;50年代初尚在。路侧多为农田,土肥水足,京西稻所出,复多莲藕,其后不知何时泯灭。
    海淀曾名“海店”,因地处高原与平地间的交通枢纽位置,而为人所聚居,金中都、元大都倚之兴建大城。
    现在的北京城是从元大都的城址上发展起来的,而元大都又是利用金中都东北郊的离宫开始营建的。实际上还在元大都开始营建之前六年,海淀镇的原始聚落就已见于记载。当时中都又称燕京,已在蒙古兵占领之下。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任蒙古大汗,即位于滦河上游的开平,建元中统。是年十二月乙巳,忽必烈进驻燕京。中统二年二月,中书省祥定官王恽,随同中书省丞相马马(均加示旁)等北上赴开平。在所著《中堂事记》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中统二年赴开平,三月五日发燕京,宿通玄北郭。六日早憩海店,据京城二十里。
     
    按 “通玄” 所指,是中都城正北面的通玄门,其地西南据今白云观甚近。白云观西北约二十余里正是今海淀镇所在的一带地方。如果具体加以推断,当时的“海店”,其位置应在今万泉庄以北,相当于旧日所渭南海淀街所在处,近年来已被扩建为苏州街的最北一段。按苏州街的命名,始于乾隆年间。实际上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一条南北大道,状如大沟。近年来改建为现代街道时,在路基两旁高地上,发现有战国以至元明时期的遗址遗物,散布其同,足以税明大道的来源已久。
     
    在这里应补充说明的是,金中都乃是在北京自古以来的原始城址上,逐步及展起未的最后一座大城,导致她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它有一条自古以来逐渐形成的大道,向北直出古代的居庸关,越通八达岭,直上蒙古高原。这条捷径出中都正北门后的第一站,就是上文所说的“海店”。
    公元1267年,也就是元至元四年,开始在中都东北郊外兴建大都,相继建国号曰元。此后,原来从中都北上的大道也就相继东移,终于形成经今清河慎、沙河镇和昌平城,转而西北,出居庸关的道路。因此从元朝而后,最早见于记载的“海店”就失去了它在南北交通上的重要地位,反而以水源见称的“海淀”一名流传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有在元大都建成之后,作为湖泊的“海淀”又出现在文人写作中,被命名为“丹棱片(加水旁)”,但是在民间,未见流传。(《晚晴集》64-66页)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略》有专文记海淀,兼及娄兜桥,节录如下:
     
    水所聚曰淀,高粱桥西北十里,平地出泉焉,彪彪(均加水旁)四去....为十余淀潴,北曰北海淀,南曰曰南海淀.
     
    按此处“海淀”一词所指,为一带水草丛生之浅湖,且有南北之分,县而易见,无可置疑。(《晚晴集》21页)
     
    “海店”相当于现在“南海淀街”所在的地方,正好处于一带高地西北一侧的边缘部分。这片高地海拔在50-52米,可以称之为“海淀台地”。台地上原本是以旱作为主的农耕地带,是华北平原向北方的延伸。再向西去,地形陡然下降至海拔46-47米,自南而北逐渐开阔,而且向北逐渐倾斜,泉流水田散布其同,伊然一带江南景色,可称之为“巴沟低地”。这一带低地原是7000-5000年前永定河北去的故道。由此再向西去,地形又逐渐升高,一直延伸到西北一带的丘陵和山麓地带。
     
    在了解到上述这一地区的地理情况之后,就不难理解早在今日北京城兴建之前,也就是从旧中都城北上的大道要以“海店”第一站的原因了。因为这第一站,虽地处台地之上,却旁邻富有江南水上风光的低地,享有水产饮食供应上的便利,而且它距城20里,正是商旅歇息的理想地点。因此也就把“海淀”改写作“海店”了。可是随著大都城的兴建,北上蒙古高原的大道东移之后,作为交通要道上的“海店”不复存在,而作为水乡“海淀”的名称,却一直被沿用下来,而且日见重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9:42:10 | 只看该作者
在清代,海淀一带园林密布,园中有湖,园外复有水荡甚多,田中种植风荷香稻,宛如江南水乡,有诗为证。
     
    忽牵野性到江湖,沿月扁舟入画图。几曲波光连太液,千枝灯影散莲蓬。--清人咏未名湖前身的景色
     
    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两岸绿杨蝉咴咴,轻舟满领稻风香。--乾隆咏自畅春园西花园舟行至圣化寺,描写的是当时巴沟附近的水乡景色
     
    海淀之水来自西山
     
    清康熙中期,首先在清华园遗址上兴建畅春园。此后,一直到乾隆嘉庆之间,历时百余年,终于在北京城的的西北近郊,建成了长达20余里的皇家园林区。(《晚晴集》72页)
     
    园林的兴建,在本地区的发展上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河湖水系的开发和利用。这个问题大体上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略加说明。首先就是在明代造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巴沟低地上丰沛的泉流,并加以进一步的开发,因而相继出现了万泉河和万泉庄的名称。乾隆年间还就地兴建了泉宗庙。当时由乾隆亲自命名的泉源多达28处,并且分别为之刻石立碑以为标志。这就为畅春园以及圆明三园增加了更加丰沛的水源。  
     
    其次,在平地泉流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扩大瓮山泊为昆明湖,从而引来玉泉山下更为丰沛的水源,时在乾隆十五年(1750)。同时,瓮山也改称万春山。昆明湖不仅为圆明园提供了丰沛的水源,而且还通过长河增加了下注北京城的流量,大有利于海淀地区的生态杯境。  
     
    还值得注意的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又增建石渠,引西山卧佛寺樱桃沟和碧云寺以及香山诸泉,下注山下四王府村广润庙的石砌水池内。然后由广润庙东至玉泉山,长约两公里,随地形下降,乃架石渠于逐渐升高的长墙之上,用以引水人园,以补充玉泉山下号称“天下第一泉”的流量。  
     
    以上各项引水工程的完成,既保证了海淀地区皇家诸园享有丰沛的水源。同时也为这一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的稻田荷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晚晴集》74-75页)  
     
    修建园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水乡景色复因人为的原因而废  
     
    这一地区又通称“三山五园。内容所指,不尽一致。一般说来,自东而西,首先就是畅春园,其次是圆明园(包括继续兴建的长春园和绮春园在内。绮春园后又改称万春园)。再次是万寿山所在的清漪园(清光绪十四年改称颐和园)、玉泉山所在的静明园和香山所在的静宜园。(《晚晴集》73页)  
     
    清代乾嘉盛世之后,名扬中外的圆明园竟在1860年首先受到英法侵略者疯狂的抢劫和纵火焚烧,其他诸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1860-1900年之间,被毁诸园曾有一些修葺,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光绪十四年(1888)到十八年(1892)间,也就是慈禧作为皇太后掌握大权的时候,为了显示个人的权威和享乐,曾利用海军军饷,将清漪园加以维修,改称颐和园,同时还利用昆明湖下游广源闸附近的万寿寺兴建行宫既便于沿河行船至昆明湖,又维修了乾隆时代从万寿寺北上畅春园的道路。实际上当时已是国事日非,又终于导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北京,“三山五园”再遭破坏。  
     
    现在回顾海淀镇整个地区,在“三山五园”连续遭到帝国主义侵略者破坏之后,在整个生态环境上所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水源的破坏。  
     
    ...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不断开发的巴沟低地上的万泉河水系,也遭受到严重破坏。...巴沟村附近地区的水乡景色,而今已无任何遗迹可寻。更重要的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在巴沟低地上分别命名的28个泉源,也已逐步湮没。当时兴建的泉宗庙,最后也被全部拆除,只剩下一条仍以万泉命名的小河,残存至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9:42:19 | 只看该作者
“乾隆三十八年(1773),又增建石渠,引西山卧佛寺樱桃沟和碧云寺以及香山诸泉,下注山下四王府村广润庙的石砌水池内。然后由广润庙东至玉泉山,长约两公里,随地形下降,乃架石渠于逐渐升高的长墙之上,用以引水人园,以补充玉泉山下号称“天下第一泉”的流量。”--------去年同事一起游香山路过娘娘府时由乡民处得一长约1.6米左右的长条型石渠,渠型“凹”中半圆,沙砾岩质地,底部似有编号,应是此文佐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11-10 11:04:27 | 只看该作者
谢楼主,身为海淀人,长知识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2-3 15:22:38 | 只看该作者
木亦很用心啊。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1192595503|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后网 ( 京ICP备12001442号  

GMT+8, 2024-5-3 20:26 , Processed in 0.29469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